【研院动态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刘靖:打造培养数字人才的城市实验室
编者按
五年一次的党代会,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,也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。2022年2月底,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。近日,浙报集团杭州分社推出《我为杭州党代会献一策》栏目,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助理、青年领航学者、公共管理博士刘靖以《打造培养数字人才的城市实验室》为题,对杭州未来发展提出关切和建议。
人类正在迈进数字时代,“建设数字中国”已成为我国“十四五”时期重要目标任务。浙江是数字经济的先发地区,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。而杭州作为浙江发展的“头雁”,无论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,还是在数字赋能经济发展、社会生活、城市治理方面,都有坚实积累,取得过不少成果。面向未来,杭州有理由放大领跑优势,增强创新活力,深化数字治理,引领新一轮全球数字变革,打造成为全球数字变革的人才“蓄水池”和“策源地”。
培养一大批堪当城市数字化重任的人才,既是杭州发展的需要,也是杭州高校的使命。尤其是“既懂数字技术,又懂经济发展,还懂社会治理”的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。高校既是科技与人才的汇聚区,也是未来人才的培育地,城市的数字化实践与高校的数字化科研教学可以相互支持、协同共进。具体而言,城市与高校可以紧密携起手来,通过“一打破、二共享、三融合”的方式,探索建立城市数字化人才培育的创新体系。
“一打破”,就是打破高校原来的专业、学科、院系等组织壁垒,按照杭州城市数字化发展的需要,推动学科交叉融合,汇聚科研教学资源,聚焦数字变革各领域前沿课题,以“城市数字化”作为“催化剂”,探索打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、新学科,主动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“二共享”,就是在数字化人才培养领域推动校内外资源的共享。一方面,推动校内专家学者在一线柔性挂职,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,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;另一方面,邀请亲历城市数字化的领导干部、企业主管、科研骨干、基层专家等参与高校科研教学工作,组成校外实务导师团队,分享生动的实践经验,形成协同育人的“双导师制”。
“三融合”,就是将数字化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三个环节有机融合,推动实现数字化领域多学科融合和产学研“一体化”。杭州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场景、数字经济的产业变革、城市大脑的治理创新,都正在成为高校学生感知数字变革、提升数字素养的生动课堂,也有望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构建更为开放的“城市实验室”。高校推动大学分、长学时的实践设计,可以为学生浸入式学习杭州城市数字化经验提供支持。学生还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,进入政府职能部门、基层组织、数字企业,在实践中加速提升自我,为未来打好基础。
在城市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,浙大城市学院将“城市+”“数字+”作为办学特色,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。以“城市数字治理”方向为例,依托杭州市与学校合作的“城市大脑研究院”,学校推动相关领域校内外协同研究,开设“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”,邀请院士名家和实务导师来校授课。2021年8月,《“城市数字治理”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》获得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,“城市数字治理”新专业通过专家论证并在教育部公示。这表明,基于城市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,是一条响应国家战略、符合发展实际的创新之路。
在即将到来的数字时代,杭州必将成为一座更加吸引人才、汇聚人才的活力之城。如果能够继续加强多方协同下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创新,把城市打造成为青年学子提升数字化素养的最大“实验室”,把“数字人才培养”打造成为杭州的新特色,必将吸引更多人才来此求学就业、贡献才智,助力杭州成为全球数字人才的“蓄水池”,让杭州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领先优势、发挥辐射作用,成为向外输送数字人才的“策源地”。
袁家军:勇立潮头 塑造变革 加快打造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
【研院动态】纪录片《城市大脑》登陆央视,开播啦!
【整体智治·研究精粹】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思想地图——基于《2020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年度观察》的思考
内容来源 / 浙江新闻客户端,2021年12月26日
今日编辑 / 黄欣雨
责任编辑 / 戴晟昱
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,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欢迎共同探讨。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来源:城市大脑研究院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及时联系我们。